2020年,我們在黑暗中看見了最亮的光。 新冠疫情自年初暴發,至今陰霾仍未消散,但陰霾中的點點亮光為2020年刻下了值得銘記的名字,他們或像燈塔一樣照耀著前進的路,或轉身逆行,賭上科學家的名譽督促疫情政策的實施,或是更多的扎根在生命科學研究的第一線,推動著研究的每一步艱難前行。 越是黑暗的時刻,零星的亮光越是溫暖人心,2020年讓我們回首這些傳奇故事,尋找生命科學風云人物。
1. 鐘南山
17年非典一役,敢醫敢言讓鐘南山家喻戶曉,也贏得了公眾的信任。2020年他作為院士,作為國士,利用自己的專業技術,憑借拼搏毅力,走在抗擊新冠疫情的最前沿。 鐘南山領銜發表新論文:不排除“超級傳播者”,個別潛伏期超三周 鐘南山院士團隊:從新冠肺炎患者尿液中分離出病毒 鐘南山團隊:咽漱液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檢測準確率高于鼻拭子
2. 李蘭娟
72歲的李蘭娟是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的帶頭人,疫情暴發后即刻奔赴一線,而且她也提出了扭轉局勢的“武漢封城”策略,這一策略的提出,幾乎成為整場戰疫的轉折點,后來在全世界面臨危機的時候,被廣泛效仿。 李蘭娟院士團隊重大成果:阿比朵爾、達蘆那韋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 李蘭娟新發論文:新冠病毒出現能夠切實影響致病性的突變 李蘭娟最新論文:深入研究病毒載量和抗體反應
3. 張亭棟
數千年來,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曾被試用于多種不同疾病,但其療效一直沒有得到公認的結論。20世紀70年代,張亭棟及其同事的研究首次明確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APL,被譽為三氧化二砷治療癌癥的奠基式代表人物。2020年,他榮獲了未來科學大獎。 饒毅:張亭棟等砒霜治療白血病的部分論文 屠呦呦與張亭棟獲GSK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
4. 莊小威
今年8月,來自哈佛大學的莊小威團隊打開了染色體研究的新大門,他們開發一種新成像方法打破“糾結染色體是什么形狀”的思維定式。同時今年她也入選了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真實的染色體和教科書中的并不一樣
5. 高福
作為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今年一開年高福院士就處于風口浪尖上:疾控中心團隊完成了SARS-CoV-2 病毒的全基因組測序,及時提交病毒完整基因組,但發表的國際頂尖級醫學雜志成果卻受到爭議,但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高福院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交出了科研工作者應該給出的答卷。 《柳葉刀》發表高福、馮子健團隊文章:中國舉措有助全球更好防疫 高福院士團隊最新發表論文:新冠病毒重要靶點N蛋白新發現 高福、嚴景華等發表Cell文章:針對冠狀病毒的通用疫苗策略
6. 楊璐菡
2017年,楊璐菡領銜其團隊克隆出世界首批PERV活性滅活豬。時隔3年,楊璐菡團隊將CRISPR-Cas9和轉座子技術相結合,做出了有望用于臨床的異種器官移植的雛形,實現了異種器官移植的又一重大突破。 中國科研團隊參與研發“器官移植安全豬”,人類異種器官移植還會遠嗎?
7. 李文輝
11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借其在推動乙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杰出貢獻,榮獲全球乙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中國科學家首獲乙肝研究最高獎
8. 付向東
6月,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付向東團隊發表了Nature封面成果:僅需一步的轉分化技術可在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誘導產生新的神經元,逆轉帕金森??!這一成果受到了神經科學領域的矚目,然而之后又爆出付向東教授實名舉報楊輝研究員,由此引發的付楊爭論更是激起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逆轉帕金森??!付向東教授發表Nature封面文章重要成果
9. 劉如謙
劉如謙(David Liu)繼單堿基編輯(Base Editor)和先導編輯(Prime Editor)后,2020年在基因編輯領域取得了又一重大突破:首次實現線粒體精準基因編輯。同時今年他也入選了美國醫學科學院院士。 來了來了!David Liu最新《自然》公布精確編輯線粒體DNA的基因編輯技術 精確編輯線粒體DNA:David Liu再發表無CRISPR的DNA編輯器
10. 石正麗
2020年對于石正麗來說升騰跌宕,2月其研究組在Nature發文,揭示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來源,但是關于病毒起源依然受到爭議,為此她發表聲明:“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是大自然給人類不文明生活習慣的懲罰,我石正麗用我的生命擔保,與實驗室沒有關系。”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最新Cell發文:SARS-CoV-2 hACE2轉基因小鼠感染模型 2月3日,石正麗等人發表Nature:揭示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來源
11. 宋洪軍
賓夕法尼亞大學宋洪軍今年不僅入選了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而且建立了一種病人來源的膠質母細胞瘤體外類器官模型,這對于個性化治療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12. 張永振
新冠疫情暴發后,張永振等人從患者樣本中檢測出一種新型SARS樣冠狀病毒,并通過高通量測序獲得了該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他們在病毒學組織網站發布了有關研究,是全球最早公布的新冠病毒序列。 世衛組織:中國已分享新型冠狀病毒基因序列信息
13. 程亦凡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程亦凡教授在冷凍電鏡研究方面做出了許多功不可沒的貢獻:他曾首次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近原子分辨率膜蛋白結構,這項成果在業界引起了巨大轟動。今年程亦凡研究組通過電鏡結構解析,證實了蛋白酶體變構調節的存在,打開了新的研究大門。同時他今年也入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4. 宋保亮
11月,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宋保亮教授Nature發文,揭示了進食誘導膽固醇合成的機制。這項研究有助于認識人體膽固醇代謝的規律,并為治療高脂血癥、肥胖、脂肪肝和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奠定基礎。 武漢大學生科院Nature最新發文:進食為何會誘導膽固醇合成增加
15. 王振義
20世紀80年代,王振義等人首次在病人體內證明全反式維甲酸(ATRA)對APL有顯著的治療作用。他們的工作在國際上得到了驗證和推廣,使ATO和ATRA成為當今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準藥物,拯救了眾多患者的生命,由此他榮獲了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 單項獎金約七百萬,2020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16. 蔣華良
蔣華良研究組多年來從事抗病毒藥物研發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年他們與其他研究組合作,發現一類結構新穎、高效、安全的抗SARS-CoV-2病毒候選藥物,同時Nature上也發文,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關鍵藥物靶點——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維空間結構。今年他也當選2020年度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上海藥物所抗疫攻關團隊工作榮登《科學》雜志封面 上??萍即髮W連發Science,Nature 解析新冠病毒的結構奧秘
17. 曾藝
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曾藝研究員成功鑒定了小鼠胰島中的干細胞類群,并借助干細胞體外培養的方法,獲得了有功能的小鼠“人工胰島”( 胰島類器官),為下一步人體“人工胰島”的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中科院學者最新Cell發文:小鼠胰島成體干細胞身份,并建立胰島類器官長期擴增培養體系
18. 曹穎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神經生物學家:曹穎教授曾因在靈長類動物大腦視覺神經機制方面的成就獲得2018年美國“天才獎”,今年她的研究組繪制出了靈長類下顳葉皮質的對象空間地圖,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
19. 李毓龍
今年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李毓龍研究組發表了多項成果:與中科院徐敏研究組合作,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與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井淼實驗室合作,研發了新一代高靈敏乙酰膽堿熒光探針。 Science:北大學者合作揭示腺苷在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
20. 駱利群
來自斯坦福大學的駱利群教授今年年初即在Cell上公布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手段,可用于研究神經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組,這將能大大提升研究細胞表面蛋白質的效率。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其研究組耕耘不止,陸續發表了多項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為神經科學研究帶來了新的見解。
評選內容: 2020年1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20日,對生命科學領域產生重要影響的華人科技人物。 活動主要形式: 采用網絡投票形式,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里,讀者對候選人物進行投票,結合專家意見,最終誕生本年度的十大人物。 投票有效期: 2020年12月20日—2021年1月10日 幸運抽獎: 所有成功投票的讀者將獲得一次抽獎機會。生物通在活動期間將會送出小米小愛藍牙隨身音箱!
歷史回顧:
2019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 2018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 2017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 2016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5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4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3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2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1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10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09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2008年度生命科學十大風云人物
版權所有:生物通